新京报讯(张璐)11月6日,北京脑科学与脑整合研究所罗明敏实验室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大脑中一种称为腺苷的信号分子是两种抑郁症干预措施(氯胺酮疗法和电休克疗法)快速抗抑郁作用的中心途径。基于此,提出了“间歇性缺氧干预方案”(aIH),以实现安全可控诱导脑内腺苷释放,从而达到显着的抗抑郁效果。抑郁症是临床精神病学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氯胺酮和电休克疗法是两种已知能产生持久抗抑郁作用的干预措施。然而,氯胺酮会引起神经系统副作用,例如解离,并且很容易上瘾。另一方面,电击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短期记忆y 丧失、健忘症,甚至认知障碍。目前,这两种治疗方法背后的共同神经生物学机制长期以来一直未知,严重限制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开发。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基因编码的GRABado腺苷探针,利用光纤光度测定技术实现对小鼠特定脑区细胞外腺苷浓度的实时动态监测。研究发现,给予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后,小鼠内侧前额皮质和海马的腺苷水平迅速持续增加,但在伏核中没有观察到类似的变化。同样,在电休克治疗期间,se 观察到内侧前额皮质中腺苷的类似释放。后续实验表明,内侧前额叶皮层是腺苷信号传导的关键节点,可介导快速抗抑郁作用。研究哈我们还发现氯胺酮直接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增加细胞内的腺苷,然后通过核苷转运蛋白释放到细胞外。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非药物治疗增加大脑中腺苷的可能性。在这项研究中,受控间歇性急性缺氧干预方案可安全诱导抑郁症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中的腺苷释放,并且依赖于 A1 和 A2A 受体。事实证明,它可以产生快速的抗抑郁作用。相关研究不仅将提高人们对快速抗抑郁药作用机制的认识,还将为开发基于腺苷信号传导控制、副作用较少的新一代抗抑郁策略(包括小分子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明确的目标。编辑:张树静 教授监读:赵琳